在一般天然水体中,磷含量并不高,但是在工业废水、生活污水中,其含量较高。当水体总磷含量超过0.1mg/L时,即达到有害程度。淡水中总磷的来源主要是生活废水,工业废水以及化肥农田水等。这类水中含有磷元素过高,融入淡水中,导致水中的磷元素含量超标。在正常的生态系统中,磷元素的含量是固定并且有限的。磷酸盐过多就会导致植物疯狂生长,例如藻类。藻类增多,不但影响了水对光的散射程度,也增加了以藻类为食的生物的增长。生物增长对水中氧气的要求就更多了。水中氧含量降低,厌氧生物不断增加,不断的产生硫化氢等气体,对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就大为不利。含氧量降低,容易导致生物缺氧死亡。硫化氢过多导致水偏酸性。再经过水循环流入其他用水渠道终影响到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的健康。 分光光度法检测总磷时,色浊度是常见的干扰因子。因为天然水体在流动沉积过程中易含有大量的沉积物、胶体和微生物,对测量过程会产生色浊的影响。因此,在保证测量准确度和难点的同时,将色浊度和浊度有效去除。自然沉降后仍浑浊的样品,应经过滤或离心处理后溶解。现行标准法主要是在消解液中加入浊补液。 实际检查工作中,色调、浊度的去除方法主要有补偿、清除空白、过虑、透析、稀释等。其中补偿方法应专业制备补偿液,由于其与天然水体成分不同,对于不同颜色,浊度的水体应配备不同类型的补偿液,成本高,实际效果一般;过虑方法比较简单,但滤纸本身含有磷,容易产生危害,实际操作过程还需要控制温度和洗涤体积等标准,另外由于滤纸尺寸不同,对于一些颗粒物和胶体清除实际效果不明显;扣除空白方法要在测量过程中加工一组空白液,处理比较麻烦和费时;透析方法主要作为流动性分析的前置解决方法,其运行成本较高,需要专用设备;溶解液稀释的过程非常容易进入测量误差;而离心法和滤膜法实际工作则比较快捷、除浊、色度干扰的实际效果也较好,在大多数情况下可有效缩短检测周期并保证检测精度。
本文连接: http://gaingreat.com/newss-1790.html
|